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源远流长的潮州手拉朱泥壶

2022-11-05 22:44:42 516

摘要:在牌坊街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里,展示着近百件近现代以来潮州本土生产的手拉朱泥壶,反映着各个年代潮州人所用茶壶的不同特征和社会审美标准。馆长李炳炎向我们讲述了潮州手拉朱泥壶源远流长的发展史……  红泥火炉,举杯品茗。潮人尚饮茶,不仅对茶叶讲究,...

在牌坊街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里,展示着近百件近现代以来潮州本土生产的手拉朱泥壶,反映着各个年代潮州人所用茶壶的不同特征和社会审美标准。馆长李炳炎向我们讲述了潮州手拉朱泥壶源远流长的发展史……



  红泥火炉,举杯品茗。潮人尚饮茶,不仅对茶叶讲究,茶壶也讲究,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。“现清宫旧藏的潮州朱泥小圆壶,其中一把底钤单方框‘乾隆年制’四字篆书印章款,另一把器底钤有‘嘉庆年制’四字楷书印款,这也是现存最早、最为外界所认可的潮州朱泥壶。”李炳炎介绍,清中后期,潮州朱泥壶因工夫茶盛行,成为民众生活必需品,加之其独特的成型工艺,洋瓷茶具并不能完全取代朱泥壶的地位。相反,本地和外销市场的需求促使陶瓷作坊进行大规模生产,催生出一批专业的制壶作坊。枫溪吴英武的“源兴号”及枫溪西塘章大得的“安顺号”便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朱泥壶生产作坊。


  上世纪30年代,是潮州手拉朱泥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,当时潮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稳定,饮茶风盛行,壶因茶兴,茶具生产品种丰富,加上潮商下南洋也带去了本土朱泥壶,朱泥壶的发展越发兴盛。不过,随之而来的战乱年代让朱泥壶发展陷入停滞。


  “潮州手拉朱泥壶工序繁琐复杂,从选料、炼泥、养泥到拉坯、修孔、装壶把等都需要精心制作。不过,上世纪60年代,潮州却兴起了注模茶壶。”李炳炎说,当时安顺号的第三代传人章永添在长美陶社试制组当技术员,还被派去宜兴学习注模技术,彼时的朱泥壶更注重量化生产。70年代,高温釉下花纸技艺研制成功,茶具都贴上了花纸,此外加上彩瓷手绘茶具的冲击,朱泥壶再次进入低潮期。


  1983年后,朱泥壶迎来了一次发展转机,当时来自香港澳门的船员用手表、录音机换取朱泥壶等潮州特色产品,随着朱泥壶需求的增加,枫溪一些制壶老字号的后人开始家庭小作坊生产,产品大多按照海外客户来样定制。“当时泰国、新加坡的壶商会带来有中国传统茶壶造型、款式的彩版书籍,要求壶艺师按此仿制。”李炳炎说。


  上世纪90年代,枫溪手拉朱泥壶品牌逐步建立。在展会及作品评比等活动的推动下,潮州涌现出一批手拉朱泥壶的能工巧匠,薄胎光面及厚胎调砂两大特色产品逐步彰显其个性化艺术。到上世纪90年代末,随着饮茶的人群越来越多,朱泥壶的产量也随之增加,具有鲜明个性化的朱泥壶越来越受到追捧。


  进入21世纪,随着用壶、爱壶、赏壶蔚然成风,人们对朱泥壶的欣赏水平也日益提升。这一时期,壶艺师不断研制和创新,在传统上土水的基础上摸索出磨光及压光的新技法,使朱泥壶的精致性及器表光润度提升了一大档次,达到国内壶艺的先进水平。


  2009年,潮州手拉朱泥壶入选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4年,潮州手拉壶再升级,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18年,潮州手拉朱泥壶还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。


  如今,潮州手拉朱泥壶的从业人员已达一千多人,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朱泥壶制作队伍,潮州手拉朱泥壶逐渐得到外界赏识,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

如何更好地传承和 发展潮州手拉朱泥壶

李炳炎:既要坚持传统工艺,又要迎合新时代的美学经济


  随着现代人用壶、赏壶、爱壶蔚然成风,人们对潮州手拉朱泥壶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。那么,潮州手拉朱泥壶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?


  李炳炎认为,要坚持使用潮州特有的朱泥原料进行制壶,同时保持手拉坯成形的传统,传承潮州手拉朱泥壶文化。潮州本土的朱泥矿储存量很大,却缺乏较为专业的炼泥技术,使得朱泥壶产业链在源头上出现断层。李炳炎建议,潮州的部分瓷泥厂可带头对朱泥原料进行加工,通过机械化规模化的制作,为本地提供高质量的朱泥,补全产业链在朱泥原材料的缺失,推动朱泥壶产业做大做强。


  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,对追求美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,茶客对壶的美感要求也不断提升。”李炳炎说,茶客对朱泥壶的热爱,使壶不单单只是泡茶的必需品,更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收藏品。李炳炎认为,要对传统朱泥壶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,迎合新时代的美学经济,提升朱泥壶产业的附加值,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作品。同时,打造潮州手拉朱泥壶城市品牌,提升朱泥壶的知名度,进而提高潮州整体的审美力。


  (本报记者 郑新培 实习生 吴钿)


诗与壶 香如故


  巧俊先生的新作《诗与壶》一书定稿之时,恰好我在潮州。此书写的正是巧俊先生与潮州手拉朱泥壶大师章海元因壶而结缘,因壶而交深,因壶而携手蜚声业界的佳话。



  巧俊以文化人的视野和想象力,引领章海元的创作灵感;章海元以制壶大师的高超技艺将巧俊的诗意构思变成一把把壶,以壶的形式表达诗的意趣。两个翘楚于各自领域交流、合作,开拓了文化人与制壶艺人联手创作的先河。说开了先河,是因为自古以来,壶没有形成过体系,而“诗与壶”系列作品就填补了这个空白,从而更为世间创造性地留下了承载诗意的壶——虽然,这些壶身上不曾刻下一行诗句,但诗韵、诗境、诗意却呼之欲出,扑面而来。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,不言一声,自显风骨。


  一撮茶入壶,一杯水入喉,壶中流淌出的,除了清香盈室的凤凰单丛的茶香,还有绵延不尽的诗的幽香。在诗境里赏壶,在壶艺中品诗,诗与茶一同入喉,这便是巧俊和章海元大师携手,要带给世间的诗意与温柔。


  壶惊艳了世界,诗温润了情怀,诗与壶旷世相守,机缘相投,壶中有诗,诗里有壶,一壶在手,茶香盈袖,诗意葱茏。《诗与壶》,一本解读壶艺的书,一本将诗情画意和壶一同推送到读者面前的书,懂壶的巧俊先生从容驾驭,娓娓道来,并引人入胜。


  壶,泡茶是第一功能,把玩、赏鉴是更高层次的功能,收藏则是最高一级的功能。只是赏壶是有门槛的,是需要人引进门的。不然,一把好壶,落入寻常人家,像千里马“祇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”遇见伯乐之前,千里马被役使拉大车,如何能显出它日行千里的风采?好壶亦然,落在庸常之人手中,不过就是一把泡茶的壶,与大碗泡茶无太大区别。


  巧俊先生懂得赏壶、鉴壶,他懂得壶的制作工艺,知道制壶用料的讲究,他研究壶的前尘往事,他可以从壶型上看出制壶艺人手法的圆熟和高妙,他甚至能读出壶中表达的未言之义。


  巧俊先生曾经是诗人,又深耕壶艺二十余年,与壶艺人互为师友,他养壶、藏壶、赏壶,为壶取名解读,并亲自设计壶。因此《诗与壶》这样的书,巧俊先生才能写得得心应手。


  巧俊先生研究潮州手拉朱泥壶,著书立说,发微探幽,让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名声越来越大,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朱泥壶,进而喜欢朱泥壶,再进而收藏朱泥壶。


  此前,巧俊先生与章海元大师携手,创造了一把把得其形而彰其神的壶,现在,两人又联袂贡献了《诗与壶》,这是读书之福,也是饮茶者之福,更是朱泥壶之福。


   (宋家根)

款印对壶的价值

  款印对壶的意义除了价值,还有文化艺术。江苏宜兴紫砂界大都对款印很讲究,拿印章来说,方寸之地,往往能表现出艺术的水准,能表现出制壶者的内涵与境界。吴昌硕说:“一方印章犹如一个人体,肢体躯干必须配置得当,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,否则就易陷于畸形呆滞,甚至半身不遂。”好的印章要疏密自然、有纵有收,还要呼应有情、相衬相生。



  艺术是相通的,制壶的原理又何尝不是如此?嘴、钮、把必须配置得当,均衡协调,形、神、气三者融会贯通方可称为佳作。从古至今,任何一个壶艺大家,没有一个不对款印不讲究的。但是当今潮州制壶者众,对款印讲究者寡,这是潮州壶与宜兴壶的又一个差距。我把这两地的壶作了一次对比,从印章的篆刻艺术水平,盖印的章法等进行比较,发现宜兴壶的印章大多是人工篆刻,且名气越大,印章艺术水平越高,盖的越清晰有力,可谓“方寸之间,气象万千”。而潮州壶不少是电脑刻的印章,千遍一律,呆滞无灵动感。还有的在壶底盖的印深浅不一,有的甚至是歪的,一把好壶,印没盖好,同样是缺憾。


  如果研究中国的壶艺史,不可不研究壶上的款印史,而顾景舟先生是近代壶艺界最值得关注的。顾景舟从做壶始,他对款印都是非常讲究,除自己篆刻,还请名人篆刻。就是在“文革”时期,他也不随大流,而是坚持有个性的印章,那时他所在的紫砂厂,打的都是千篇一律的“中国宜兴”木印,顾景舟嫌这印章刻得太糙,太缺乏艺术性,他请镇江的金石家朋友专门治了一方儒雅、清秀之印。在顾景舟看来,印款之于紫砂壶,理如书画之印款,如果做不到相得益彰,那是对艺术的作贱。可惜的是潮州不少制壶者,至今也没有悟到这个道理。记得10多年前,去看一名家的壶,其壶形美,有神韵,但看壶底之印却让人叹息,后来我请天津一知名画家,为这名壶艺师治了一方印章,让他的壶多了文人气息。


 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,顾景舟为徒弟们做了一个实心的“供春”紫砂母模稿壶坯,木模师乐泉生是个细心人,他用一个多月把实心的壶坯一点一点挖空,壶壁只有薄薄的一层,形如拍打的一样有神,连顾景舟看后也惊叹。顾景舟不仅给他配了壶盖,还给他盖上“景舟”印款。要知道这个印,如果他自己没有做到上品壶也舍不得打这印,因为这印是徐悲鸿的弟子、知名画家黄养辉给他刻的。


  说起印,不得不讲一个人,那就是吴昌硕。


  吴昌硕说:“人说我善作画,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,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。”事实是吴昌硕的篆刻更有个性,主要表现在气势酣畅、注意变化、多样统一等方面。书画家与收藏家大都喜欢研究吴昌硕篆刻,然而壶艺师更应该研究吴昌硕篆刻中的章法、布局、变化、气势……从而让壶文气充沛,古韵厚重。


  (洪巧俊)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