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在江西景德镇的下辖地区里,有一个叫做乐平的小城。“南邻乐安江,北接平林”这便是“乐平”之名的由来。而这个小城,也是我爷爷奶奶爱情故事拉开帷幕的地方。我是在初秋季节随家人来到这儿的。一路上,我带着满满的少女情怀,听着姑姑讲着爷爷奶奶在他们那个...
在江西景德镇的下辖地区里,有一个叫做乐平的小城。
“南邻乐安江,北接平林”这便是“乐平”之名的由来。而这个小城,也是我爷爷奶奶爱情故事拉开帷幕的地方。
我是在初秋季节随家人来到这儿的。一路上,我带着满满的少女情怀,听着姑姑讲着爷爷奶奶在他们那个年代,在这个小城的爱情故事。
直到我踏上这片土地,在这个从未来到的小城,我看着蓝蓝的天空,仿佛看到了爷爷奶奶在对着我微笑。我想,如果这个世上真有天堂,那天堂里的他们,也许回到了年轻时候的模样,而此时正看着如当年一般年纪的孙女,来到他们相遇相识、相爱相伴的地方。
这几日,我跟着家人去了乐平的很多地方,走过一处民宅时,姑姑惊喜地指着一栋青瓦红砖、木门半掩的房子说道:“那就是我小时候住的房子,竟然还在!一点也没变!”那时的姑姑,开心的就像个小姑娘。
除了参观别具古韵的民宅,我们还一起逛了老街、听了戏,观了书院、赏了自然美景。
这里的景点并没有明显的分隔开来,老街里有戏台、民宅,民宅旁有书院,而长街又曲径通幽处。正是这种和谐的相融,才让人走在这个小城里,一路都被这种古朴的氛围萦绕,感觉喜悦而舒心。
小编将这几日的行程进行了整合,接下来,就让我带你们走进这个美丽的小城吧。
首先向大家介绍的,就是乐平独具特色的古民宅了。原本看到当年爷爷奶奶住过的屋子,就已经很惊讶了,那些带有年岁的一砖一瓦,似乎都记录着这些年发生在这儿的故事。后来随家人去参观了几个时代更为久远的民宅,更是惊叹不已。
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,便是耆德明代余火广府宅和城区荷园了。
余火广(单名)府宅,位于乐平市双田镇耆德村63号。余火广是明嘉靖间进士,曾任都察院副御史。宅第三开三进侧门院庭式,二天井二楼阁,是典型的明代民居建筑。构建坚固,装饰洗练,由院门、院庭、大门、前堂、前天井、正堂、后天井、后堂组成。为乐平现存最久远的古民居建筑之一。
而荷园建于1922年,建造人汪徵元,原为黎元洪大总统府顾问。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院庭式洋楼建筑。园内布局前庭后院,内有两座四面坡屋顶楼屋,其中一座主体楼层采用19世纪中叶由外国传入的“券廊式”,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历史例证。
1931年曾为赣东北特委机关所在地,现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1983年公布为乐平县文物保护单位。
这两个民宅给我留的印象最为深刻,一个从屋檐一角到整体布局无不透着古韵,一个却是将中西完美的结合,两者各有风韵,也各自见证着它们建成时的那个时代。
我当时不禁感叹道:“若是能和家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,该有多幸福呀!”
出了民宅,便是老街了。乐平的老街遍布各处,我也挑了最感兴趣的四个老街去逛逛。
它们分别是老北街、古城隍庙区、涌山老街和流芳街。
乐平市区老北街,这是一处在历史上以商业为主,集民居、民俗文化为辅的历史街区。该区内呈里坊格局,规划有序,纵向巷道主要有老北街、长沙巷、周家巷、富贵巷、万寿宫等,横向巷道主要有典当巷、柴巷口、成佳巷、菖蒲塘巷、花园巷等。
老北街始建于南朝,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。东晋太兴三年(319年),处北街中段的安隐寺,时为赣鄱大地两座名寺之一,乐平“大寺上”也因此得名。
原为长方形花岗石地面,沿街两面店铺、民居、祠堂、庙宇、古井、水池、巷道、茶肆、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,大部分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古建筑。
后来由于城市的发展,原东、西、南街区的先后改造拓宽,鉴于老北街与南街不能对接,于是新建了一条新北街,老北街便有幸成为乐平市现今唯一保留下来最为完整的一条古街。
如今在老北街区域中,尚有清代江氏典当行建筑群、周家、彭家大祠堂、荷园、国民党鄱湖警备司令部驻地、薛家塘、啸月移、三都试馆、老营盘、翥山书院等重要历史文化遗迹。
和老北街恰恰相反,乐平古城隍庙区,这是一处以民俗文化为主,集政治、民居、商业为辅的历史文化街区。
在老城隍庙区域中,有儒学里(文庙)、观音阁(凤游书院)、古县衙、五都试馆、龙神井、龙王庙、马王庙、马氏、洪氏、余氏宗祠,汪道诚府第、彭氏府第以及许还山、胡延龄等名人旧居,财贵巷还保留了一座古典烟花青楼。
涌山老街与它们不同。它枕山傍水,风光秀丽,北面鸡公山有一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,南面车溪河接婺源清流。这里自古以来为乐平、婺源、浮梁重要陆路通道 。
老街区纵横三条,交叉中心聚集着商铺、民宅、桥梁、驿道、祠堂、戏台等建筑遗存。如有明代崇祯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,清初万年戏台,道光年间王母贞节石碑坊,道光年间王氏司马府第等。其中昭穆堂戏台是乐平现存古戏台建造最早的戏台。
我最后去的是流芳街,它不似老北街的繁华,不似老城隍庙区出了那么多名人,也没有涌山老街那样地处要道。但如它的名字一般,流芳入我心。
它是乐平最大的一个自然村,也是华东最大的自然村之一。唐天佑年间,刘氏从弋阳新陂迁此立足,始称刘坊,改名流芳,以示千古流芳之意。
该村巷道纵横二十余条,其中纵向巷道有七条通向码头。现存古祠堂、民居、码头、店铺、作坊、碑亭、戏台等遗存计百余处。
看着街边的陶瓷小玩意,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送我的陶瓷小鸟。
小小的一只,灌上水,对着灌水处一吹,便能吹出清脆悦耳的百灵鸟的声音,我给它取名叫作“叫叫水鸟”。如今看着十分相似的陶瓷小玩意,不禁回忆涌出,眼眶微润。
行走在这些老街中,有一种莫名的情愫油然而生。看着路上的行人,我幻想着百年前这里也有来来往往的过客,幻想着几十年前爷爷奶奶也执手走过这些街道,平常而幸福。
这几日,我们还在老街听了戏。小时候,在电视面前,一听到戏,便睡着了,如今看着现场版,却格外的感兴趣。从妆容、服饰,到一举手一投足,再到那悠扬婉转的嗓音,无不带着一股令人醉身其中的韵味。以至于很多人听着听着,也不由得跟着微微晃起了脑袋。
姑姑骄傲地告诉我,乐平保留了四百多座古戏台,有“中华古戏台博物馆”之称。
随后我们便去参观了昭穆堂戏台,我方知这“中华古戏台博物馆”的称号不仅是源于乐平保留的古戏台之多,更是这些古戏台都是融建筑、雕塑、工艺、绘画、文学于一体的中华一绝。
戏台虽然是外在的建筑物,但在中国传统社会,戏台与戏曲实为一体,不可分割,是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国古代的戏台一般建在宗祠旁边,一般都是村镇中最华丽的建筑之一,因此一座戏台,既体现了古人强烈的宗族意识,又反映了乡人对戏曲、建筑的美的追求,是古人精神生活世界的外在显现。
乐平古戏台,根据其依附建筑物性质的不同,大致分为宅院台、庙宇台、会馆台、祠堂台和万年台五种,目前遗存下来的主要是祠堂台和万年台。另外还有一种由祠堂台与万年台相结合在一块的双面戏台,当地人称之为“晴雨台”或“鸳鸯台”。
戏台的整体格局基本相同: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,台面均为牌楼式,三五重不等。台脊形式多为歇山顶或硬山顶,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画戟,两端分别饰有线条优美的鳌鱼,正面上方都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,檐下一般都悬挂风铃铁马。几乎所有的台脊上都栖有祥禽瑞兽。
戏台天棚中央是皇家建筑装饰——藻井。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,有人有物有花草,更多的则是有故事情节的戏文。这些雕刻造型优美、工艺精湛,堪称绝品。
每一戏台风格则各异,有朴素的,有豪华的;有内敛的,有张扬的;有气势宏伟的,有做工精致的,各有不同。
昭穆堂戏台是乐平现存最早的戏台,建于明末崇祯年间。这是一座祠堂台,位于王宗五祠内。戏台整体呈单面开放式,由左右场、临时表演区及后台四部分组成。台顶有八角藻井,台前隔天井为观戏台。整体上看,这座戏台结构较为简陋,装饰也较为单调朴素。
乐平曾有民谣称:“深夜三更半,村村有戏看,鸡叫天明亮,还有锣鼓响。”村民每逢节日及婚丧嫁娶、祈福禳灾、乔迁修谱等重大事件,都会请戏班演出呢!
而在乐平,有热闹的戏台,也有满是书香气息的书院。
这个以“洪公气节,马氏文章”著称于世的小城,培育了“一王二侯三驸马,四位左右一品相,五位状元、榜眼和探花,三百多位进士郎”。
乐平人自古重儒,文风所及,乐平自唐宋起便已兴建各类书院,老城至今保留有翥山书院、丽阳书院、慈湖书院,甚至较早的县治所在地洺口每个大宗族都建有书院。
我有幸参观了慈湖书院,它原建立在乐平县城东南古长乐坊、观音阁附近。
可谓“溪山环抱,形势壮丽”。南有洎水长流,柳丝垂映;北倚崖峭壁,古木参天;可以“观草木之发生”可以“听禽鸟之和鸣”。有书声咿唔,无城市尘嚣,真是古代教书育人的胜地。它历史悠久,有古香古色的文化底蕴,流传了很多古人的事迹笔墨。
既然连书院都如此美,那乐平的景区更是可谓“桃源清世”了。
比如我们去的观音泉址,它位于康山,被称为古乐平十景之一的“康山积翠”便是此地了。
这里曾建有一寺,因庙内以供金身观音菩萨为主,且临近泉水,故后改名为“观音泉”。
虽是刚刚入秋,这里依旧积翠清静,泉水清澈,怪不得有诗云:东山幽旷绝尘埃,一刹高悬万法开。这景美而幽静之处,在当下真真的极少的!
还有“洪岩仙境”,那里的四绝——奇石、云海、飞瀑、清泉,让人见了不由得心情舒畅愉悦,流连忘返。
临走,我恋恋不舍地看着这个小城。我很庆幸,现在的它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,所以古韵依旧,而它也是属于我的秘密小城。
但今天,我想把我心里这个美丽的小城介绍给大家,介绍给更多人。它的美,让我曾经想独占,也让我如今想分享给如我一般喜欢古韵美景的你们。
如果有一天,我们在乐平相遇,我们可以一同听戏赏景逛老街。
如果有一天,我也遇到了那个他,我一定要带他去一趟乐平——那个我爷爷奶奶相遇相恋的美丽小城。